“点检”是一个源自日本的外来词,因上世纪80年代在钢铁行业得以成功实施,遂普及到各行各业。
点检(Equipment Inspection)的定义为:“借助人的感官和检测工具,按照预先制定的技术标准,定人、定点、定期地对设备进行检查的一种设备管理方法”(见DL/Z 870-2004 《火力发电企业设备点检定修管理导则》)。
“人的感官”指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触觉、味觉。但一般不赞成采用味觉进行设备点检。
就如何开展点检工作,基于DL/Z870-2004《火力发电企业设备点检定修管理导则》)的观点,笔者尝试拓展细化为“十定”:
1 定部位 2 定标准
3 定人员 4 定周期
5 定方法 6 定顺序
7 定记录 8 定性质
9 定改善 10 定考核
1. 定部位
应依据统计数据、日常经验、设备说明书的推荐等信息,将曾出现过劣化的部位纳为点检对象;
对于“无前科”的部位,则进行FMEA(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,Potential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),以免疏漏那些虽“无前科”、实际上却可能发生劣化的部位。
依据卜铁生先生的总结(见《设备点检管理》,刊于2008年第8期《设备管理与维修》杂志),
机械部位的点检项目通常有:
压力、温度、流量、泄漏、给油状况、异音、振动、磨损、腐蚀、裂纹、折损、变形、松动等;
电气部位的点检项目通常有:
温度、湿度、灰尘、绝缘、异音、异味、烧痕、氧化、松动、电流、电压、电阻等。
2. 定标准
确定点检结果可否接受的标准,有定性、定量两种。
定性标准多凭经验判定;
定量标准的确定可依据:
★ 设备生产厂家的建议;
★ 设备维护说明书;
★ 行业、国家、国际技术标准书的推荐;
★ 本设备的历史数据;
★ 业界其它同种设备正常时的数据;等。
3. 定人员
确定点检工作由谁实施。业界常如此区分(作者不详):
★ 由操作工执行的日常点检;
★ 设备人员(或专职点检员)执行的专业点检;
★ 由设备工程技术人员(或专职点检员)执行的精密点检、解体点检;
★ 由内外部具备法定资格人员执行的法定点检等。
常见的点检岗位分类法还有“机”、“电”、“仪”、“操”、“管(管理人员)”。
对于各类点检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技巧,必须予以清晰的界定,并提供培训和实习等途径,以确保其能胜任点检岗位。
界定点检员所需的技能技巧时,应结合相应的国家、行业标准,例如:《设备点检员国家职业标准(暂行)》、《火力发电企业设备点检定修管理导则》等。
有关“定岗位”,有一个常见的问题:我们是否需要设置专职点检员?据实际运行经验,对于拥有复杂、大型设备的企业(例如钢铁厂、火电厂等),有必要设置专职点检员;对于只拥有相对简单设备的企业(例如注塑厂),即便设备数目较多,则维修人员完全可以兼任点检员。
4. 定周期
即确定多长的时间间隔要进行点检。
★ 一般参考设备说明书给出的建议值;
★ 或通过收集本机历史数据而计算MTBF(平均故障间隔期,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),然后取MTBF值的70%~80%作为点检周期;
★ 在数据缺乏的情况下,可凭经验、借用业界其它同种设备的数据。
要勤于修正点检周期,以避免出现“过多检”、“欠检”的两个极端。
另外,在实际工作中常可能出现漏检。对于此问题的解决,除了加强点检人员的责任心、点检后进行复查之外,采用智能化(到期、漏检自动提醒功能)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。
5. 定方法
确定实施点检需要的工器具、步骤、操作方法。例如:
★ 五感(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);
★ 工器具(温度计、万用表、振动仪等);
★ 依据部位的特性,确定在设备开动还是停止状态进行点检等。
对于进行量化检测的项目,其取样点的选取比较关键,应遵守“科学、典型、安全、经济、便捷、同一点”的要求。
“科学”:所采取的手段对于点检对象是适宜的,例如:变频电机的电流波动较大,若采取电流检测法,未必能准确探测其故障隐患,但采用温度检测法,就比较适宜变频电机;
“典型”:取样点的数据可真实反映最大化的劣化,例如:电线与接线柱孔接触不良时,温升最高点在两者的接触处,而不会在电线线体上。若一时无法确定典型取样点,可尝试选取几个点进行对比后再确定;
“安全”:不会对人身、财产产生危害;
“经济”:采用投入最少且可准确检测的手段;
“便捷”:人员容易接近取样点;外界因素对数据采集不会产生干扰;
“同一点”:每次应在目标部位的同一点位置进行检测,避免位置变动带来的读数偏差,继而造成对劣化趋势的误判。
6. 定顺序
应基于“全面覆盖、避免折叠、距离最短、安全作业”的原则,优化点检的路线顺序,以提高点检效率。例如:
★ 把目标区的多个点检部位一次性合并完成,以减少往返折叠的时间浪费;
★ 在设备较大较长较高时,挂出点检路线图,并在设备旁边地面画脚印并标上序号与方向箭头(见下图),以减少顺序混乱;
★ 在点检部位作图文标识,以减少漏检;等。
(第3步点检后,在右侧转身,直走到第4步点检位置)
7. 定记录
应基于点检指导书设计点检记录。换言之,点检指导书所要求的点检项目,应该逐一在点检记录上予以体现。
在企业常出现点检记录作假的情况,即实际上没有进行点检,却依然予以记录了。对于此问题的解决,管理者的抽查、点检工的互查、生产操作工与点检工的相互监督、对作假者的惩罚措施等,是有必要的。
8. 定性质
应该对点检记录的信息进行分析(必要时到现场查看被点检的设备),以便清晰看到:
★ 哪些设备
★ 哪些部位
★ 哪些人的设备有哪些问题;
★ 哪些问题为是否性质的(例如螺丝在位且紧固,即“是”;已掉落,即“否”);
★ 哪些问题为倾向性质的(例如震动、磨损等项目的超标日益加剧);等。
应尽量采用图示的方法(例如饼状图、折线图等),以便简单明了地显示分析的结果。
9. 定改善
对于耗时较短的问题,例如清扫、紧固等,点检人员或生产可现场予以解决;对于耗时较长的问题,应按照问题性质与倾向,及时通知给相关责任人员,例如:
★ 维修人员(以实施“定修”)
★ 技改人员(以实施改造)
★ 更高级别的点检人员(作进一步确认与分析)
★ 采购人员(需设备供应商协助);等。
在分析之后,相关责任人员应依据问题的性质与倾向,采取恰当的改善措施,并验证改善的有效性、确保同类问题不重复发生;对于可能普遍存在的问题,应举一反三在同类型的其它设备上予以解决。
需要注意的是:改善不但应针对点检结果;也需针对点检本身,例如:通过改善以提高点检的效率、点检的有效性(发现隐患的能力)等。
10. 定考核
应针对点检工作的有效性,确定目标指标、实施计划、评价方案、考核办法、激励制度。例如:
★ 漏检率不能超过多少
★ 漏检导致的突发故障及损失
★ 点检发现问题的及时解决百分比等
★ 对应的奖惩机制是什么(尽量予以量化);等
“五层防护”
总体来说,运行良好的点检工作,应形成“五层防护”(见DL/Z870-2004《火力发电企业设备点检定修管理导则》):
第1层防护:由操作工实施的日常点检。
第2层防护:由维修人员、专职点检员实施的专业点检。
第3层防护:由设备工程技术人员(或专职点检员)实施的精密点检、解体点检。
第4层防护:在日常点检、专业点检、精密点检、解体点检的基础上,由设备工程技术人员(或专职点检员)实施的设备劣化倾向管理。
第5层防护:由专业主管人员,对设备进行综合性精密检测和性能指标验证,以确定设备的性能和技术经济指标,并评价点检的有效性。
结 语
在设备密集型企业,应基于(苏洵)“祸之作,不作于作之日,亦必有所由兆”所示之理,将点检视为建立预防维修模式的要害之一。
试想一下就会发现:若对设备的基本状态都不能全面、清晰地予以掌握,则救火式的事后维修模式必然大行其道,而防范于未然的预防维修模式则必然无从谈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