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
品质是价值与尊严的起点。
更是公司赖以生存的命脉。
郭台铭经常讲“99.99”哲学,就是质量要精确,精确再精确。
要像黄金的纯度一样,即使达不到100%,也必须达到99.99%。
关于这个“4个9”的解释有几个版本,这样解释到:
“ 他说,我手里拿的是日本松下公司生产的白板笔,做得很精致,手感也很好,写出来的字非常流畅,假如富士康也要做白板笔,做到松下白板笔90%的精度,可能只需要1年时间,但要做到其99.99%,就要付出比一年长得多的时间。
又比如中国制造的录像机,照相机与日本制造的相比,外观差不多,但功能上却相差很远,但要从90%提升到99.9%,就可能要5年的时间,从99.9%提升到99.99%,可能需要10年,甚至更长的时间。”
“质量是企业的生命,质量是品牌长盛不衰的重要支柱”。
这是一句被很多企业广泛推崇并奉为圭臬的名言。
在消费需求多元化的今天,一款产品要想在市场上得到认可。
质量是最基本的要素。
质量不好,再突出的卖点、再好的用户体验、再特别的营销手段也无济于事。
可见,产品质量的好坏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何等重要的战略意义。
那么质量到底是怎么出来的呢?
是制造出来的,还是设计出来的,或者是检验出来的呢?
这些说法都对,但也不全对。
因为,当产品质量不好时,我们把这些环节从头到尾都抓了一遍后,通常会发现,最终的质量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改观,这是为什么?
其实,产品最终的质量并不仅仅是由这些环节所决定,而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。
无论怎样健全的管理制度,无论怎么先进的检测手段,其本身只是一种工具,只有透过人去执行,制度和工具才能为我所用。
所以,要实现质量的提升,必须回归到决定质量的源头——关注“人”。
换句话说,质量是产品整个生产制造过程所呈现出来的结果,在这个过程中左右质量的是人的行为,而行为则是一个人态度的外在表现,也就是说,你做事时所抱持的心态将决定质量的最终结果。
为什么质量是管理问题而不是技术活动?
零缺陷强调品质管理的三个层面。
第一个阶段(QC)(物理层面):
我们主要是围着产品来做的,是大量的技术活动,采用大量的控制手段,如:检验、检查、稽核、评估。
但是显然就产品谈产品,就技术谈技术是不行的。
第二个阶段(QA)(事理层面):
我们许多的时候发现出了问题或偏差,是由于做事不规范和相互之间的流程及标准不清楚造成的,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些保障体系,用标准、流程、系统、SOP(标准作业程序)来保障我们的质量。
但是即使做了这些,我们发现工作还是不断的出现问题,那问题倒底在哪里呢?
下面以开车为例来给大家做一个形象的对比。
当你开车的时候,你会看到各种表盘,我们为什么要看各种表盘?
其实就是想随时了解我们车的状况,表盘就是相当于QC(所有的检验、检查、稽核、评估都只是C),但是当你不用这些信息它还有用吗?(如:当表盘告诉你要加油时,但你不去加;当表盘告诉你超速时,你就是不管它,该怎么开还怎么开。)当你不用时,什么都不是。
交通规则(红绿灯、限行、限号、限速、警察等)就相当于QA(各种体系等)。
问:当你走路时碰到红灯是停还是行?
——中国式过马路就是“看情况”对吧(如果没车就过)。
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外国人是很多的,有些老外刚到北京是看不懂红绿灯的(因为看到人们怎么是红灯也在走,绿灯也在走,刚开始时只能是傻傻的站在那里。)当有人告诉他中国的红绿灯有时只是做参考时,结果他们比我们走得还好。
表面是红绿灯问题,其实背后确是文化问题。
你们现在无论是听说过的还是自己亲眼所见的各种交通事故,有几起是因为设备出问题引起的,大多数都是司机无视各种交通法规引起的。
所以不要以为我们所有的体系标准都完善,就一切OK,其实没这么简单,关键是看谁来执行?
如果我们的思维和态度出了问题,这些都是无用的。
所以我们要把人理放进来。
质量的本质在于人,是管理问题。
这就是第三个阶段(QM)(人理层面)。
传统上物理和事理层面是在围着产品转,这是典型的物本管理,我们要回归到以人为本的管理。
我们要做的一件事是责任主体归位,其实责任的主体就是我们每一个人,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他的工作负责。
有一句俏皮话是说:“当你举起锤子,你满眼都是钉子”,我们现在用的各种工具、技术就好比是锤子,我们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我们的管控、考核、监管,我们用了更好的工具、更多的技术。
就像是我们眼里的大钉子,我们要去选择更大的锤子一样。
你越是把管理当成技术活动,就会去用各类的管理工具,大锤子小锤子也就会越来越多。
你把质量当成钉子,你墙上的洞可能会越来越多。
这就好比你越是设立返工区,产品的问题可能就会越来越多一样。
因为大家会认为反正有返工区(我们接受了一个前提就是第一次绝对不可能做对,所以我们返工是必然的),做错了也会有人帮我改嘛,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各自对自己的工作都不负责任,产生的PONC会越来越大。
如果你把质量管理当成技术活动,就会把质量的责任转稼给基层的工程技术人员。
而实际上,质量的责任首先是各级管理者的责任。
找到了问题的根源,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。
企业在以产品为主导的经营实践中,早已形成了一套规范的、持续改进的质量控制体系,制度不可谓不健全,体系不可谓不完善,落实不可谓不到位,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质量问题,其原因更多的就要从质量意识和责任心等方面来探究。
特别是对于产品型的公司,怎么强调质量都不为过。
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,它关系到能否在未来获得竞争力。
质量不能向成本低头,质量更不能给进度让步。
从这个角度上讲,质量是企业经营发展中不可妥协的事情,因为它影响的不仅是一个品牌的形象,更是一个企业的尊严。
尊严对于一个人来说,是形象、信誉、信心和力量的结合体,也是保持独立人格的一道防线。一个人是这样,企业同样如此。
所以,只有把人的尊严赋予到你所创造的产品中,你才会从根本上去重视质量,你才会从每一个细小环节中去防微杜渐,才能使质量提升得到实质性的整体改善。
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:“对产品来说,不是100分就是0分。”
话虽简单,但今天看来,依然有着深刻的意义。
因为尽管时代变了,人们对质量的要求却越来越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