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懂库存控制,怎么用ERP做高水平计划

ERP计划这个事情,有两个基本的处理逻辑,一个逻辑是MRP:也就是根据成品数量和产品BOM,去计算零部件需求数量,另一个逻辑就是进销存:根据需求数量去计算供应数量。这里我们谈谈第二个逻辑。


如果不是纯粹的按单生产,供应数量并不简单的等同于需求数量,而是要通过库存来进行转换。我们假设成品都放在一个逻辑仓里面,针对一个计划周期,需求数量就是我要发货出库的数量,它是销售提供的一个预测值,供应数量就是我要入库的数量,有一个基本公式:


期初库存+入库数量= 期末库存+出库数量


这就是进销存,企业运作管理的最基础的逻辑,地球人都能理解的,这个很简单。


如果是针对历史数据用这个公式进行核对,那当然很简单。但是计划是对未来的数据进行处理,我们无法盘点未来,那我们如何知道未来某个时期的库存呢?如果我们不能知道未来的库存数据,那我们计划的未来某个月的生产入库数量岂不是是不靠谱的??? 细思极恐!


库存确定对所有周期的计划都有影响,每一个周期的计划,本质上都是把不同周期的需求数量转换为供应数量,因此都需要通过库存来转换,因此都绕不开库存这个坎。


活人不能被尿憋死,不同企业在处理未来库存这个问题上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,我遇到的过的处理方式有:


1. 经验法:计划员根据个人经验针对每一个型号设置一个库存水平值,不定期调整,并以此进行转换;


2. 近似处理法: 假设期初库存等于期末库存,所以供应数量也就等于需求数量;


3. 上报法: 总部无法确定合适的库存数量,所以各个销售区域在上报需求的同时,还要上报未来每个月的期初库存值;


4. 总量经验法:根据历史经验,确定合理库存总量水准(例如:合理的库存总量大约为3个月的销售量),然后根据每月各型号的需求数量计算月末的库存总量,根据各个型号的需求数量进行库存分配,以此确定各个型号的期末库存数量;


不管采取哪种方法,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特征:毫无逻辑,为了确定库存而确定库存。很显然,如果库存数量是不正确的,那么计划中确定的生产入库数量也就不是正确的,所谓垃圾数据进垃圾数据出。所以大多数企业的计划体系都是经不起推敲的。我接触的企业,几乎没有企业有逻辑地确定未来时点的库存数量。


并且,由于企业的生产很难根据需求动态变化,一般企业备库存的逻辑只能是需求量大我储备的库存也要较大。这个好像很有道理,实际是完全错误的。正确的逻辑是需求波动大,我储备的库存大,库存主要用于应对未来需求不确定性,而不是为了满足未来需求。未来的需求应该通过生产去满足, 需求大,我生产多,需求少,我生产少。


不绕圈子,正确的应该怎么做:


企业要做好计划,必须建立正确的库存计算逻辑。一般的处理方法是:对产品进行ABC分类,不同类别建立不同的安全库存确定逻辑。 安全库存主要是应对不确定性的(需求不确定性和供应不确定性),不确定性越大,安全库存越大。主要的计算公式是这个


当然,这个只是针对A类品种,针对B类品种,一般直接设定一个固定值(考虑平均需求量*提前期)。针对C类品种,采取按单生产或者也设一个固定值。


安全库存值最好与需求量挂钩,这样就可以将安全库存值动态化,通过程序自动调整,而不是依靠人去调整。


安全库存值他只是一个值,要用到实际的库存控制中,还需要结合提前期间隔期等参数计算Min与Max库存,当实际的库存降低到Min时候,补充到Max。不同ABC类别的品种min-max计算有不同,受计划策略影响。


只有针对每一个品种都建立了合适的库存策略,具体的库存值可以根据需求量进行计算,计划体系才是完整的有逻辑的。否则,库存控制无逻辑,计划也就无逻辑。




附录:

5招,搞定仓储库存管理!


在传统仓库管理中,往往把“数量多”作为衡量企业发展好的标杆,但在现代仓库管理学中,则认为零库存是最好的库存管理。为了更好地管理库存,实现安全库存量与成本之间的平衡,掌握有效的库存管理方法非常重要。库存管理方法有哪些?总的来看,仓储企业往往采用以下五种方法:


1

准时生产制库存管理方法(JIT)


JIT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, 通过看板等工具的应用,保证了生产的同步化和均衡化,实行“适时、适量、适物”的生产,效果明显。


JIT的基本原理是以需定供、以需定产,即供方(上一环节)根据需方(下一环节)的要求,按照需求方的品种、规格、质量、数量、时间、地点等要求,将生产物资或采购物资,不多、不少、不早、不晚且质量有保证地送到指定地点。


看板管理是JIT生产方式中最独特的部分,是JIT生产现场控制技术的核心,他将传统生产过程中前道工序向后道工序送货,改为后道工序根据“看板”向前道工序取货。看板管理方法按照准时化生产的概念把后道工序看成用户,只有当后道工序提出需求时,前道工序才允许生产,看板充当了传递指令的角色。


看板的机能:生产以及运送的工作指令、防止过量生产和过量运送、进行“目视管理”的工具、改善的工具。


2

经济批量法(EOQ)


经济批量法是确定批量和生产间隔期时常用的一种以量定期方法,是指根据单位产品支付费用最小原则确定批量的方法,也是确定批量和生产间隔期时常用的一种以量定期方法。


(1)在一定时期内, 确知某项库存的耗用量/销售量,这一数量在分析期保持不变。

(2)每次订货成本固定不变。如订购原材料所花费的定单费、接收验货费用等。

(3)单件库存储存成本固定不变,如仓库保管费、保险费以及库存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等。

(4)库存能得到及时补充,因而不考虑保险库存。


经济批量法的应用是有一定限定条件的,或者说其应用有一个基本前提,那就是分析对象的使用或减少必须是均衡的。


3

ABC重点控制法


ABC重点控制法的基本点是:将企业的全部存货分为A、B、C三类,管理时,对金额高的A类物资,作为重点加强管理与控制;B类物质按照通常的方法进行管理和控制;C类物资品种数量繁多,但价值不大,可以采用最简便的方法加以管理和控制。


上述ABC三类存货中,由于各类存货的重要程度不同,一般可以采用下列控制方法:


(1)对A类存货的控制,要计算每个项目的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,尽可能适当增加订购次数,以减少存货积压,也就是减少其昂贵的存储费用和大量的资金占用;同时,还可以为该类存货分别设置永续盘存卡片,以加强日常控制。

(2)对B类存货的控制,也要事先为每个项目计算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,同时也可以分享设置永续盘存卡片来反映库存动态,但要求不必像A类那样严格,只要定期进行概括性的检查就可以了,以节省存储和管理成本。

(3)对于C类存货的控制,由于它们为数众多,而且单价又很低,存货成本也较低,因此,可以适当增加每次订货数量,减少全年的订货次数,对这类物资日常的控制方法,一般可以采用一些较为简化的方法进行管理。常用的是“双箱法”。


所谓“双箱法”,就是将某项库存物资分装两个货箱,第一箱的库存量是达到订货点的耗用量,当第一箱用完时,就意味着必须马上提出订货申请,以补充生产中已经领用和即将领用的部分。


4

再订货点库存法


再订货点是用来明确启动补给订货策略时的货品单位数。一旦存货量低于再订货点即补给订货。当需求量或完成周期存在不确定性的时候,须使用合适的安全库存来缓冲或补偿不确定因素。


再订货点=采购提前期消耗量+安全库存。


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,必须提前若干天数购入存货,提前的天数就是订货提前期。一般情况下,订货提前期应等于交货天数。提前进货的条件下,企业再次发出订货单时尚有存货的库存量,就是再订货点。一般情况下,在考虑到保险库存时,再订货点(R)的数量应等于交货时间(L)与平均每日需求量(d)之积再加上保险储备量(B)。


再订货点模型的表达式为:R= d x L + B


5

库存盘点实践法


定义:盘点,又称盘库,即用清点、过秤和对帐等方法,检查仓库实际存货的数量和质量。

任务:

目标:确保帐、卡、物相符。

助力企业实现信息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,打造现代化智慧工厂,主要产品有设备管理系统EHS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数字孪生可视化大屏智能运维管理系统生产ERP,视频监控,SCADA,能耗管理。
详细请咨询客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