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,以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发展为切入点,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驱动新一轮产业变革, 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增长点,并将重构国际竞争格局。我国工业发展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关口,发挥互联网优势、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,是把握新产业变革契机、引领中国经济新航向的重要途径。
一、工业互联网托起“中国制造2025”
在政府工作报告的“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”的部分提到:“制定‘互联网+’行动计划,推动移动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,促进电子商务、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,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。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,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,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。”这一理念强调创新与融合,将互联网创新成果融入经济生活各个领域。
中国制造2025所期待达到的目标,就是要通过智能制造和智能化工厂来实现企业内部的智能化,通过工业互联网推动万物互联,推动制造业走向开放。
“中国制造2025战略”已经提出,如果说自动化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,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,或者说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,就是期望通过智能制造和智能化工厂来实现企业内部的智能化。而这个过程也正是通过工业互联网推动万物互联,推动制造业走向开放的过程。
工业互联网在智能制造中处于核心地位,起到重要作用。智能制造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方向和突破口。这需要供需对接、资源动态配置、能源的智能、虚拟资源最大化等。德国的工业4.0、美国的先进制造,或者美国的工业互联网,中国的两化融合,首先要实现整个数据链和工业数据在整个生产线,在机器、车间、工厂、信息系统、劳动者、产业链、价值链等环节全面、生动、动态地流动。
二、工业互联网引领中国经济新航向
1、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任重道远
经过两化融合试点示范等探索,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已快速提高,在此基础上把智能制造抓在手里,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。
据统计,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,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已达54%,近5年年均增长4个百分点;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30%,近5年年均增长4个百分点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智能制造差距很大。目前,我国高端传感器、智能仪器仪表、高档数控系统、工业应用软件等市场份额不到5%。
2、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三大问题
工业互联网发展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。首先,在工业领域设备的需求多种多样,所有设备都要基于网络连接才能发挥功效,因此如何让工业设备上网就成了关键问题。其次,解决安全上网的难题,要求合理利用一些公共资源来使工业网络有安全传输的保障。最后是如何上得起网的问题。现阶段工业设备上网成本很高,在中国普及推广具有很大难度。此外,工业互联网和传统商业领域的通信模式不一样,把工业互联网的局域网延伸到广域互联网上,也会面临一连串的设备互联互通问题。“可鲁经过几年的努力和研发,已经在这些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为推广工业互联网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3、顺应趋势,抓住工业互联网机遇
我国应把握当前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时点与历史机遇,瞄准关键领域和重点方向,发挥国内市场优势,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,强化应用创新,逐步实现我国工业面向网络化智能化的整体突破。
鼓励工业互联网应用,加大对重点领域应用的政策扶持力度。突破信息获取和感知识别技术瓶颈,推动物联网、大数据技术在能源、原材料、装备等行业的应用。鼓励汽车、装备、钢铁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构建智能制造系统,为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原动力。在消费品领域组织推广规模化个性定制、移动社交营销、用户交互平台等模式。对于互联网深入渗透工业领域有重大意义的项目,通过多种扶持政策,加快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。
引导相关服务企业转型发展,提高跨界综合服务能力。鼓励消费型互联网企业抓住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发展的机遇,充分了解工业企业需求,积极拓展工业互联网业务,从消费性服务向生产性服务拓展。对于工业软件与IT 服务企业, 在鼓励企业自身互联网化转型的同时加强产业链条纵向整合,提高软硬件、网络、平台、应用、流程综合集成能力,为工业企业提供基于互联网高端综合集成服务,形成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的专业服务队伍。
努力突破阻碍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各类壁垒,让工业互联网发展驶上快车道。弥合互联网与工业行业理念、制度、技术和市场方面的分隔,在多个层面实现互联网与工业行业的充分对接,协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,搭建常态化的企业交流互动和业务宣传推广平台,形成工业互联网领域知识资源共享和互补。通过跨部门、跨行业管理机制,加快完善标准体系。集中国家力量突破核心技术与产品,强化关键设备和重要系统的安全可控。
完善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推进机制,形成协力推进的发展环境。工业互联网发展是涉及多领域、多行业、多主体的系统工程,需要通过试点示范、建立多方合作机制等方式,摸索经验,协同推进。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,在行业、企业层面上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,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并推广;其次是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,加强工业行业、信息化和互联网管理部门的协同;最后,建立工业互联网供需双方沟通与对接机制,创造更多的平台和交流机会,加强社会公众与产业界的互动。